RHINO

灵感作品及一些碎碎念

2017底总结

一年零3个月,时间过的很快,感觉变得混沌起来,不清楚现在所想,总结也无从下手


说点变化吧,由最初的视觉交互为主,转为产品,这本是我之前所期待的,设计是为产品来服务的,好的产品决定了设计的好坏,仅对互联网产品而言是这样的,人们对表象追求的时候会忽略掉事情本质。


在产品结构上,来来回回也体会到了很多以前不会注意到的地方,而现在对于新事物往往会想的更多,没有以前那样来的直白和清晰,而这些思考恰会限制思维的发挥,很局限对于设计来说,不知道从何下手了,这也是我现在迷茫的。这种感觉很不好,你会认为以前的东西比较好,而不是重新做比那些更好,会怀疑能力的倒退;观大局,忽小节,现在还未把握好这个节奏,事情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积淀的过程,不应该扔掉以前的一些东西。



总结

效率,精效和废效

刚开始来的时候,感觉效率很高,这个和团队人员及整体氛围有关,去掉不必要的人,尽可能精简,让专业的人只负责他所属的一块,小步快跑,熟悉这个节奏后,整个团队的运转效率是极高的。期间需要尽可能去把抽象的工作变具象,含糊的内容很难去落地,实施和周期上。把某一个功能点的时间安排、进度等细化,让自己做到有条不乱;


我于半年后开始着手新项目,新项目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坑,前期的方向不明确可能也是最大的问题,为了做而做,没有一个明确的动机,忽然哪天的灵光一现,决定了长达一到两月的忙碌,然后在这一到两月的沉默期间再诞生新的想法,永动机可能就是这样的吧;这个时候的节奏是乱的,比较被动,会发现耗费时间很多,相反结果确很少。早期的项目太过于追求事情的完美和分支需求的考量,为了做所谓的“完美”,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使用动机,这个是需要验证的,未完成之前,也只能靠尝试和自我用户去衡量,当然这也不是总正确。


实现最小可行方案去验证需求,虽然放在现在这个产品冗余的年代不太理想,但是对于没有动机的产品,这是一个尝试的方向;小面积人群推广,验证某个需求的可能性后,再去深入产品结构;这个路线产生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,已有的种子用户人群较少,其次关注的用户忠心度还是比较高的,可以快速的发现问题的所在,也给自我反思留下了余地,项目至少不会反复,试错成本会比较低。


其次产品是需要做闭环的,一个完整的产品结构一定是有闭环的。靠什么去吸引用户,吸引过来的用户靠什么去留住他们,怎么让他们传播出去,等等。一个完整的使用流程,一个完整的分享流程,一个完整的社交流程。。。不管从商业角度和产品设计角度,闭环是对整个流程的验证,就像超市的入口和出口。当然这个前提是产品的需求已经很明确了。


前期的决策和时间节奏的把控很重要,不然就很盲从,一个决策的制定,必然有很大的感性思考,需要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一个大环境(也就是正常使用场景)去思考一个产品本身;不要为了某个功能,而把自己放在该功能所处的环境下思考,那么这个是没有价值的,能够想出的功能肯定也是有它出现的需求的,需求有大有小,有刚需和弹需,这样去思考或者验证是不合理的。一个卖牛肉面的在桌子上放一瓶洗衣液,为什么要放?因为有人可能会把面汤涧到衣服上,他们肯定需要去洗掉,这个时候你不觉得很有价值吗?

可是会有人会因为桌子上的洗衣液去吃他们家的牛肉面吗?


我觉得很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一直都是在做社交,我属不喜欢泛社交的人,我更愿意一个人安静的呆着,交几个朋友就行了,我大多数时候不会觉得无聊,所以我也没有泛社交的需求,大部分的社交行为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。这点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,当你不属于产品目标用户这个人群的时候,去思考这个部分的需求,合适吗?

事情的清晰到模糊,再到清晰,需要一个过程,关注的纬度不一致;深入其中,才能更好的去了解背后的逻辑。

我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成产品设计师(PD),产品本身就是设计出来的,设计的思维能更好的塑造一个产品,可能在商业化的处理和项目管理上会有欠缺,但是这个也不能决定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。


评论

© RHINO | Powered by LOFTER